——·前言·——配资优秀配资门户
湖北有一个地方,被誉为红军革命的摇篮,这就是湖北省的红安县。
这座位于湖北省东北部的县城,饱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革命情怀。无数红军战士曾踏足这里,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新曙光。
在这群英雄中,高德福是一位杰出的红军战士。他年少时毅然参军,跟随红军奔赴战场。遗憾的是,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,高德福负伤。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简陋,救治无效,最终壮烈牺牲。
他去世后,按照部队规定,高德福被安葬在事发地附近的烈士陵园中,但多年以后,家人才得知他的安息之地。
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?这一切,还要从一次特殊的会面讲起。
展开剩余88%——·一次“特殊”的会面·——
高定新是河南人,婚后一直和妻子在河南生活。
他的妻子来自湖北,与高定新不同籍贯。结婚后,两人共同在河南定居。
尽管河南与湖北在地图上相邻,距离并不遥远,但现实生活中,由于忙碌的节奏,许多人难以常回故乡探亲,更难与父母常聚。
因此,远嫁他乡的子女往往成为父母最牵挂的人。
既然孩子们难以回家,父母便萌生了到孩子身边看望的念头,希望一家团聚,聊聊家常。
某天,高定新妻子的父亲程如松决定前往河南,看望女儿和女婿,原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探亲,却无意间揭开了许多尘封往事。
程如松是湖北红安人。提到红安,许多人都知道这里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,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,当年大量红军战士从这里走向战场,留下了许多光辉的革命故事。
红安素有“中国将军第一县”的美誉。
程如松到女儿家后,气氛温馨,两代人先叙家常,随后他谈起自己在湖北的生活。
随着年岁渐长,孩子们不在身边,程如松喜欢走出家门,与人聊天,了解外面的世界,让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孤单枯燥。
他也会听到不少有趣的故事和奇闻趣事。
闲聊中,程如松分享了许多他在红安听来的故事,没想到这平凡的谈话,竟引发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。
——·执着的“守墓人”·——
程如松提到,在他所知的一个村子里,有一位守墓人默默守护着红军烈士陵园几十年。
这位守墓人名叫姜能山,他不仅仅是守墓人,更是一位烈士的后代。
这或许也是他几十年来矢志守墓的原因所在。
姜能山的父亲是早期红军战士,年轻时就投身革命,英勇奋战。可惜的是,他在年少时牺牲,献身于革命事业。
在牺牲之前,姜能山的父亲已与姜的母亲结婚,姜能山还未出生。
得知噩耗时,怀孕的母亲悲痛欲绝,成为烈士遗孀。
姜能山便跟随母亲成长,耳濡目染着父亲为革命献身的故事。
父亲的英雄事迹在他心中种下敬畏和崇敬的种子,也激励他尊敬所有为革命献身的烈士。
村子附近的烈士陵园埋葬着许多红军烈士。
这座陵园年久失修,长期无人管理,显得破败荒芜。
得知此状况后,姜能山主动承担起守墓人的责任,决心守护这片英雄的安息地。
尽管有人劝他这工作辛苦且繁重,但姜能山心意坚定,义无反顾。
他每日巡查,清扫陵园,风吹日晒也毫无怨言。
他还在陵园种植了许多树木,清除杂草,让陵园焕发新貌。
在他的悉心照料下,烈士陵园焕然一新,变得整洁而庄重。
每逢清明,人们纷纷来此祭奠,姜能山便讲述红军的故事,讲述他们如何训练、作战和牺牲。
听他讲述的人常感动落泪,深刻体会到红军的艰辛与伟大。
正是有姜能山这样的人,红色历史得以传承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。
——·“红军战士”高德福·——
程如松提到,烈士陵园里埋着一位名叫高德福的烈士,他已在这里长眠多年。
许多烈士家属常来祭奠,而高德福的亲人却少有出现。
是不是家人还不知道他被安葬于此呢?
这话随意一提,却引起了高定新的注意。
高定新陷入沉思后忽然明白了什么。
他对岳父程如松说:“您说的烈士高德福,是我的爷爷。”
此言一出,程如松大为吃惊,连忙追问详情。
高定新决定将此事告诉年迈的奶奶,奶奶听后复杂心情难以言表,随后娓娓道来了高德福的故事。
原来,程如松提到的高德福是高定新爷爷的弟弟,而奶奶正是高德福的嫂子。
高定新的爷爷几年前去世,现只有奶奶和他相依为命。
奶奶说,高德福年轻时看到征兵公告,毅然参军。那时他刚成家,育有两个孩子,生活美满。
动荡的年代,高德福觉得国家需要他,他应当尽责。
他选择投身革命,用行动报效祖国。
妻子虽不舍,担心孩子年幼和战争风险,但高德福坚定信念,毅然启程,成为一名红军战士。
面对残酷战场,他从未退缩,毅然与战友并肩作战。
——·“烈士”高德福·——
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历史上无数无名战士为胜利付出生命。
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未被铭记,但他们的牺牲永远镌刻在历史中。
在胜利的光辉时刻,这些先烈的付出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。
入伍后,高德福英勇善战,屡次立功,成为军中知名的战士,大家都以他为榜样。
他积极传授作战经验,教战友如何制定策略,如何识别和排除敌人陷阱,如何熟悉敌情并合理布阵。
但天妒英才,某次激战中高德福负伤。
在当时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环境下,他的伤势无法得到有效治疗,最终英勇牺牲。
这一噩耗传到哥哥耳中,令他心如刀绞,苦苦寻找弟弟下落,却因战乱未能如愿,终生遗憾。
——·结语·——
多年后,高德福的牺牲消息终于传回家中,奶奶听闻喜极而泣。
奶奶还拿出了当年为高德福织制的布鞋,说那是准备给他参军时用的,但他走得匆忙,没能带上。
看到那双褪色的布鞋,众人沉默,心头无比感慨。
在和平年代回望往昔,心中难免涌起深深敬意。
今日的安稳生活,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。
我们不仅应珍惜当下,更要思考如何度过此生,为何而活。
选择一条合适的人生道路,坚定前行,正如高德福、姜能山那样,铭记初心,不忘来路。
为社会贡献力量,实现自我价值配资优秀配资门户,也许正是人生的真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